0010451941_bc_01.jpg 

《遠見雜誌》的創辦人高希均先生出了一本書叫做《閱讀救自己》,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博客來看看簡介(其實是比較想推薦大家去TAAZE,但它似乎沒有這本書)。其實這本書已經出了一年了,不過我是因為先前《遠見雜誌》在花蓮辦了場新台灣之光論壇才知道的。

正巧,《遠見雜誌》2010年10月號的主題就是閱讀,針對台灣每個縣市做了閱讀力的評比,每個縣市的圖書預算多寡、每個人借書數量多寡、可以被借的書數量多寡等等。

我私自認為閱讀力是很質化的比較,不過,這一次的《遠見雜誌》評比方式比較偏向量化,其實量化也沒什麼不對,讀的書多,自然閱讀力高(當然要看個別對閱讀力的認知),差別在於吸收進去的程度,不過,這不是高中模擬考,所以誰又會知道你讀了多少進去呢?要是比照大學聯考,搞不好還有高低均標可以評比。

其實我只是突然想分享,上週某天我坐在摩斯,花了一下午的時間把《直搗蜂窩的女孩》看完,由於作者大量在解釋艱澀的俄國及瑞典間諜背景,加上我個人有速讀(略讀?)的習慣,一開始的閱讀效率之差,我總是讀了兩頁之後再翻回去重讀。最後,我整整花了五個小時才把這本書看完,誇張的是,在此之前我已經讀了此書的四分之一了!(不過因為都是睡前床邊閱讀,吸收效能隨著入眠而瓦解)

讀完後突然發現,我讀書的速度變得極慢,吃進去的速度更慢。回想起我人生中閱讀效率最高的時期,居然是高中時期,當文學是一門必考科目時,變得相當熱中於閱讀,除了古典文學,當時迷張愛玲到一個不行,每天晚上在學校夜讀到十點後,搭著火車返家時,捧著的不是明天小考的國文,而總是張愛玲的小說,不過老實說,當年這麼小,讀了也沒懂多少。

因為大學時代讀的是傳播科系,考試項目大多是就課程內容自由發揮,認真背誦然後吃進去的書籍太少,雖然我大學時期也瘋狂吸收華文及世界文學,國外翻譯小說更是看了不少(想當年熱愛向田邦子跟江國香織時,圖書館借不到就瘋狂進攻博客來跟誠品,非要看到才罷休,班上更流行交換國外翻譯小說),不過正統科目來說,我已經不太愛唸書了,學校成績也通常沒考得很好,每次專業科目成績都會被社會學、經濟學、國際關係這種我純興趣去上,卻拿不到好成績的科目給平均拉低。

不過上了大學我就失去了得失心和好勝心,真是太萎靡了!說到最後我突然開始反省自己,之後有空我想應該會把大學的專業書籍搬到摩斯好好念念吧!

不過,睡前的床邊閱讀還是我本人最愛做的事,從高中養成的習慣一直不斷也是件好事。

BTW 高先生的大作我還沒有拜讀,只是因為跟閱讀力有關係,我擅自拿來開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克拉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